新闻动态
英才新闻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之十五──记邹赞教授专题讲座《比较文学的“死亡”与“新生”》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09点击数: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之十五

    ──记邹赞教授专题讲座《比较文学的“死亡”与“新生”》

     

    2020年8月8日下午16:00——18:00,我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特邀博士生导师邹赞教授主讲,讲座题目是《比较文学的“死亡”与“新生”》。此次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开展,学院全体硕博士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共200余人参与聆听。讲座由张延成副院长主持。

    邹赞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显现出强烈的国际前沿视野和学术问题意识,他首先讨论了比较文学原生的焦虑。一是比较文学是否具有学科化的可能?二是比较文学的“比较”是方法还是方法论?三是比较文学如何坚守文学性?邹赞教授从三个问题入手,引导在场师生进入比较文学的学术空间。

    其次,邹赞教授在知识社会学的视域下爬梳比较文学学术史,精准地总结和阐发比较文学的种种“危机”。邹赞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比较文学的“危机”。第一,学派与范式。目前来看,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欧洲阶段:法国学派——美洲阶段:美国学派——亚洲阶段:中国学派。邹赞教授分别对每一阶段进行了评介。第二,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邹赞教授在这个层面主要探讨了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的问题,并批判性分析了斯皮瓦克的著作《一门学科之死》。第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苏珊·巴斯奈特的观点是关注的焦点。在邹赞教授看来,比较文学的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生”。

    邹赞教授接着分析了比较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可能。他追溯了最早提出“世界文学”一词的学者和时间,并梳理了歌德、马克思、波斯奈特、莫莱蒂、丹穆罗什等人对“世界文学”的相关论述,指出“世界文学”是一个复数概念,并且以经典个案为例,分析从“比较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可能前景。

    最后,邹赞教授总结出几点重要启示。一、尽管比较文学的“危机论”在欧美国家甚嚣尘上,但是比较文学在东北亚、南亚、非洲及拉美国家日益壮大。二、批判性、开放性、实践性、自反性应当始终作为比较文学的学科底色。三、批判和反思比较文学的“西方中心主义”,一定要注意避免本质主义思维,重视“西方”这一指称的“复数”特征。四、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契机,聚焦“共同体”理念,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在跨文化交流场域中坚持“互为主体、平等对话;抓住机会、提前发问。”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在共创中把握先机。五、构筑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的世界文学地位,尝试以当代文本唤起他者对历史文本的关注和重视。思考面向世界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可能性。六、推动“文化研究”与“世界文学”的融合。七、重估世界比较文学的文化地形图,尝试探索“亚际比较文学研究”(Inter-Asi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可能。

    张延成副院长在评议中指出:本次讲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理论的一场思想盛宴,充分显示出邹赞教授在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思考深度及创新性,既有立足学科最前沿的理论思考,也有跨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料与文本案例,更有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的精准指导。张延成副院长特别赞赏邹赞教授提出的“亚际比较文学研究”的设想,认为这应当成为新疆大学学者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口,有望在中亚比较文学、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的翻译传播研究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

    本次讲座邹赞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方向,聚焦比较文学的“死亡”与“新生”,探讨了比较文学的多个核心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是一场兼具学理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高水平讲座。

     

     

     

    上一条: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之十六──记侯俊霞教授专题讲座《民族志研究中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研究》

    下一条: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之十四──记邢欣讲授专题讲座《“一带一路”语言研究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