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英才新闻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之十六──记侯俊霞教授专题讲座《民族志研究中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研究》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11点击数: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博导系列讲座

    ──记侯俊霞教授专题讲座《民族志研究中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研究》

        

         2020年8月10日上午11时,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援疆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侯俊霞教授,在腾讯会议为我院全体硕博研究生带来主题为《民族志研究中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研究》精彩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杨洪建教授主持,学院全体硕博士研究生及部分专业课教授共计一百六十余人参加聆听此次讲座。

        侯俊霞教授结合自己在英国留学的经历以及国内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对在英留学学习情况进行了田野调查,并为同学们分享了研究心得。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一项民族志研究”中,侯俊霞教授说到由于中国加入WTO后实现了“教育开放”,“教育开放”模式主要有四种,例如远程教育、学生出国留学、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园”以及国外学者来华讲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侯教授将视野聚焦到合作办学教育模式上,并探究学生到海外学习这一过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造成困难的因素,通过分析并解决问题。侯教授主要采用历时民族志研究方法对50名学生进行田野调查。

    在研究中,侯教授发现由于每个人的过渡经历不同,在学业情况可将学生们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类学生倾向于练习外语表达能力并且善与交际,第二类学生仅仅是想获得国外高校的证书,第三类学生对于在国外学习是有抵触情绪的。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第一类学生能够很快的融入环境,主动去接受他人,第二类学生在环境中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在学业上没有较高的要求,第三类学生由于语言等因素比较抗拒周围的环境。

    其次, “对该项研究的再研究”中,侯俊霞教授谈及自己的生活经历,认为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也正是在多种角色下侯教授发现从事定性研究的博士生的运作方式要比通常被简单地记录下来的“内部”参与者和外部研究者之间的二元角色更为流畅,这种身份转移的流动性和数据收集、分析的复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且至关重要,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最后,侯俊霞教授总结了自己在撰写论文时的一些感悟,对民族志研究以及在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的所经历的位置变化,将个人经历和所研究主题交织在一起,是有趣且充实的。

    讲座最后,杨洪建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杨洪建教授认为侯俊霞教授的讲座对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他表示将个人宝贵的实践经历和理论相结合,并不断创新、总结,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正如侯俊霞教授所说,研究是一个充满冒险、意外、发现、故事和快乐的创造性旅行。侯俊霞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通过此次讲座师生们对于学术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上一条: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之十七——记李晓峰教授专题讲座《问题、史料、方法——学术史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下一条: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之十五──记邹赞教授专题讲座《比较文学的“死亡”与“新生”》